Monday, March 24, 2014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爭論甚麼?

早前在Facebook看到不少台灣的朋友在談論「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最近,香港傳媒也大篇幅的報導這入件事,而且幾乎一面倒的反對這項由國民黨一手推動的協議,令我有興趣深入了解這項協議的內容。和2010年的ECFA -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相比,為甚麼大家對這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麼反感?


從經濟部這份PPT可以看得出似乎中國對台灣的開放(80項承諾)超過了台灣到中國的開放(64項承諾),而且原則上還是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不 涉及證照承認之專業服務業市場開放、不涉及大陸勞工來臺或移民、居留問題」、「在開放陸資來臺的基礎上逐步自由化」以及「維持現有對陸資來臺的管理機 制」。並且「陸方在WTO所做的承諾均已一體適用我國;服貿協議對我方開放內容,均超出陸方在WTO所作承諾,其中66項等於或優於中國大陸與香港 CEPA的待遇」。那麼為甚麼台灣市民和學生們還要那麼強烈的反對呢?

反對政府-「溝通無效」、「談判失策」、「信心危機」?

台灣的天下雜誌是兩份我比較尊重的台灣財經雜誌之一(另一份是遠見),在去年有一篇文章)的文章「服貿談判 幕後解密」可以初步解答了為甚麼台灣市民那麼反對這個協議。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溝通無效」。由於協議會對很多行業產生影響,理論上必須和業界充份溝通,在談判時盡量爭取對已方有利的條件,同時也必須處理好業界的期待。可是行政阮在處理溝通時馬馬虎虎。由於保密和資源有限的關係,似乎沒有做好充份咨詢。以受影響最大的美容美髮業,就有以下情況,真的離譜。

『台灣美容美髮業者有兩萬八千多家、從業人數約六萬人,全國性及各縣市美容美髮公會達四十個,加上美容美髮協會、工會後,合計逾六十個行業團體。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坦承,因為商業司管的行業太多了,人力也有限,加上交代要保密,所以「只問了三家公會的理事長。」』

第二,「談判失策」。根據報導這次協議中開放的六十四項服務業,有超過四分之一、多達十八項,是由經濟部裡資源最少、聲音也最小的商業司負責溝通重任。經濟部的商業司,平常是負責公司登記與法令解釋,司內一共有十一科,正職加上約聘員工一百多人,但繁瑣的服務業卻只安排到十八個人來處理這十八項談判,平均一人一項,而且還有「簽約時間不能再延」的總統指示,壓加之大可想而知。我覺得如果真是如此,人力資源的確略為不足。不過文章指出,『立法院長王金平抨擊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未與國會溝通,加上經濟部長張家祝、國貿局長張俊福皆上任不久,致使我方談判隊伍被冠上「菜鳥團隊」之名。』,我就有所保留。眾所周知,馬英九和王金平根本互不信任,雖然同在國民黨內,但各自有自己的派系,互爭黨內資源。王對馬的指責,最好不要全部接受!

第三、「信心危機」。根據天下整理,協議的台灣談判隊伍及權責,大致如下:由國貿局長張俊福上桌談判;遇到跨部會協調事宜,由總談判代表、經濟部次長卓士昭督導;如必須跨部會解決的難題,則由政務委員薛琦處理。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主管經濟的國安會副秘書長鄧振中,以「國王人馬」(馬英九系)身分掌握進程。遇到重大爭議時,談判團隊進府報告,由馬英九做出裁示。而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只負責最後簽約。似乎,談判由國貿局、經濟部、陸委會介入,總統親自督導,看來正常。而且,卓士昭針對協議可能引發的各項質疑,強調台灣政府有能力把關。另如,經濟部投審會為投資把關;協議本文第六條載明,若有「不公平競爭」亦可要求撤除;另外,協議第八條也有規定,如果公平競爭但造成實質損害,可馬上緊急磋商。但是,台灣市民對政府、國民黨、馬英九等人都不信任,如何能有效地推進?不容樂觀!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意圖是否真的為台灣著想嗎?為甚麼服務業的反對聲音如此強烈?

台灣和香港一樣,是外向型的經濟體。世界經濟、甚至地區經濟的變化,都可能嚴重本地的經濟表現。所以閉關自封只有壞處而沒有好處。有人說,我們市場有足夠生存空間,不需要外來資金。事實可能如此,但當同地區其他國家在合縱連橫時,定出各種互利互惠的貿易協議,情況又是否如此?自閉如日本市場,過去也要提升日元吸引力,壓低息率,讓外國購物它的國債,以支持天量的發鈔,維持經濟持續運行。港元和台幣不見得比日元有吸引力吧?閉封,內需可能可以照顧得好,但出口呢?出口企業和內需企業地位一樣,難到不需要照顧嗎?我認為協議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也是當前台灣需要推進的。不過,執行的效率和質素,的確會嚴重影響到協議的「善意」,整件事件在於「度」,也即如何開放得來又能拿揑好分寸。

當前服務業的反對聲音最大,為甚麼呢?根據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鄭秀玲的一篇訪問,似乎可以找到根源。台灣的服務業占GDP的70%以上,從業人員超過總就業人口的58%,服貿協議簽署後引發的資金、技術與人員移動,將影響大多數人的生計。台灣的經濟結構和其他國家並不一樣,尤其服務業是以非知識密集的中小企業為主。『目前台灣的服務業約有93.5萬家,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就占86%;大型服務業只有2971家,中小企業高達93.3萬家,大型服務業僱用149.9萬人,中小企業則僱用314.8萬人,其中146.4萬人為微型企業所僱用。相較美、日平均每家企業員工15人及8.6人,台灣只有4.2人,台灣服務業規模相當小。』當雙方開放服務業時,中國資金會進駐台灣,這些投資會沖擊到中小企,尤其是微企的生存空間,而一些弱勢產業將大量倒閉,造成大量失業。

執行力是關鍵

鄭秀玲的訪問還列舉了不少協議損害台灣利益的觀點。當中的觀點很有批判性,不少假設也具有爭議性,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基於目前的政治現實,兩黨相爭、國民黨各派系鬥爭日漸激烈,大家都在利用手上資源,大打輿論戰,爭取各自的政治利益。既使通過了協議,沒有共同願景的台灣政府能否為這份以提升台灣競爭力的目的的文件把關,落實地執行,真是一大問號!以CEPA為例,當初的願景也是很好的,可是在執行上,某些地方真的慘不忍睹。尤其在中國部分,有些有條文但沒有確定執行機構,到底是市的相關機構負責?還是要到省請示?很多地方都含糊不清,導致不少「善意」的條文過了多年還是推進得慢。對於想進入中國市場的中小企,更是求救沒門。魔鬼在細節,單是「善意」還是不夠的,一份這樣的協議還是需要超強的執行力才能夠將「善意」傳遞到需要的企業和市民身上。

執筆於此,今天看到台灣學生衝入行政院,有些還進入官員辦公室。警察清場則使用過份武力。有甚麼事件不能好好的談呢?相煎何太急?希望大家平平安安,一切以和平、理性的態度來討論。

延伸閣讀:

Sunday, March 16, 2014

談「改革如何再出發」和互聯網金融創新

三中全會過後,藉著兩會(人大和政協)的時機,重新檢視對三中後的中國市場,尤其股市的看法。在做資料搜集的期間,無意中看到朗咸平教授這本最新著作「改革如何再出發」,當時就立即買了下來。他在書中對於目前中國面對的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剖折,也針對三中全會的思想作出解讀。個人非常同意朗咸平的見解,他認為目前的改革的急切性在於三大危機。一、滯脹。二、地方債務。三、腐敗危機。對於滯脹的看法,尤其認同。另外,他將改革的阻力歸納為對「三大利益集團」(官僚集團、國企利益、銀行利益)的挑戰,以及中國必須面對三大危機引發的五大骨牌效應,包括國企危機爆發和民企的危機。非常值得一看!

近月的投資沒有太大的進帳,重倉的股票沒甚麼變化,甚至略為下跌。反而,一些利用概念炒作的小本投機卻不斷「吃糊」,令組合略有進帳。說實在,這種贏錢但不安的心情比較難處理。雖然知道有不對勁的地方,但實戰結果卻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投資理念,容易令人迷失而不斷加倉於「吃糊」的股票。幸好,在上週人民銀行發文暫停支付寶、財付通線下二維碼支付業務之前賣掉大部份「支付概念」的股票,幸運地執了一身彩!

對於互聯網金融創新,看來中央是真的開始整治和監管了!雖然余額寶等吸收的資金相對於全國銀行存款仍是九牛一毛,但增長之快、用戶之多卻是令人咋舌的。以目前銀行面對的困境(地方政府新項目停滯不前、資金緊張令同業拆息居高不下、理財產品風險管制、國企還貸能力日差),中央對余額寶之類的產品起監管之心也無可厚非。不過,我相信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和其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支付風險是不容忽視的。加上今年在315晚會這個傳統央視用來報導企業違規、打擊商家不良消售手法的節目中重點報導移動支付的安全漏洞,可以想像得到不論背後有甚麼理由,中央這次的整治是有計劃而且認真的。

其實用二維碼(即QR Code)來確認支付,對銀聯的衝擊最大。在傳統的線下支付中主要涉及收單、轉接以及發卡三個機構,當中收單機構和發卡機構可以是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不過轉接機構則只能通過銀聯。反觀財付通等二維碼支付業務是通過客戶手機的二維碼功能,實現資金由商戶到個人的轉移,完全繞過銀聯。一旦這做法形成趨勢,將嚴重侵蝕銀聯的利潤,中央對於資金流的監管也會變得有心沒力。因此,我相信支付類的股票(尤其涉及O2O的移動支付)下跌空間應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