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1, 2009

匹克體育(1968), 中海油田服務(2883)

應網友要求,談一下最近買入的個股.自從很久之前熱衷於分析個股和出文外,很久都沒有寫了.因為我一直認為股價除了反應公司的價值以外,同時也反應了市場對公司估值以及資金的充性.4、5月份之前對個別股份的估值很難,因為後兩者很難捉摸,我也不擅長這方面的分析.最近的市況明朗了很多,很多風險對市場的影響大約可以想像得到.對於買入的價位可以掌握的比較好.

最近的分析比較看重的是公司的business model和行業的發展.因為一個好的business model可以幫助公司在逆境時渡過難關,也可以協助公司在行業順景時賺得更盡.最近的分享除了電力設備股以外,就只有中移動和霸王.整體而言,它們股價的表現大致合乎我的想像,只有上海電氣有點失望(對比東方電氣升得太少).看來,市場對毛利率低的公司的股價看法相當有保留.不過,我還是會繼續持有.

匹克體育(1968)

對於匹克體育,網友紅猴剛發表的文章反應了我的一部份想法,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到這裡一看

我想補充的是,對於體育用品股(包括服飾/鞋類),市場將它們定位為內需股,而享有較高的PE.但是對於匹克體育只能對一半.匹克體育的優勢不在於大眾市場,而是在以藍球愛好者為主的niche market.尤其在專業藍球鞋方面,更是佔盡優勢.因此的估值上不宜和其他以大眾為主的體育用品股比較(以PE比較,可能要打個8折).

運動用品行業的競爭其實非常激烈,各大公司在品牌的知名度、產品類的分佈、設計、質量以及價格之間互相競爭。除了匹克之外,李寧(2331)、安踏(2020)、中國動向(3818)是我比較看好的公司.它們相互之間的競爭,尤其在建立和塑造品牌方面可以說是鬥得難分難解.如果不是市場在快速發展中,它們這種燒錢的速度是很難有盈利的.以匹克為例,它在招股書中的集資用途一欄,打算將48.3%用於媒體廣告、品牌推廣及營銷活動,不可說不驚人.可見,建立品牌是它們唯一的出路.其他segments,以霸主為例,也是用相似的策略,將品牌做大做強(前提是產品本身要有口啤).

對於李寧、安踏、中國動向為主的運動用品股,它們打的是大眾市場,其中以中國動向的定位最為明確.它以時尚運動為定位,以服飾為主,鞋類為輔,經營品牌時經常借助時尚元素和娛樂名人為品牌宣傳.產品款式設計能力要求很高.安踏本來以鞋為主,以服飾為輔.自從和百麗簽訂了收購協議,通過收購百麗旗下兩個子公司,以獲得運動品牌FILA在香港、澳門和大陸的所有權和運營權以後,它和中國動向的定位也越來越接近.

相對於它們,匹克的品牌知名度不夠,需要打造品牌的花費也會比較多.加上,品牌很依賴NBA的球員為它背書.花費更大.幸好,它品牌個性塑造得很好.因此,宣傳的效率應該很高.另外,匹克的客戶主要是專業用家,相對其他品牌,客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很高,其他對手不容易和它競爭.除此以外,匹克的主戰場是二三線市場,和李寧、中國動向的競爭不是很直接.相反和安踏、特步和361度等的競爭直接得多.但是比起特步和361度等,匹克在市場的操作上比較有著力點.起碼,可以將品牌延伸到其他專業運動市場.發展潛力很大.不過,產品的R&D的投入和發展是重點.也是其競爭力的體現.需要不斷跟進.

此外,匹克的發展和藍球在中國的發展有很大相關性.2007年,匹克通過成為NBA中國市場官方合作夥伴迅速成長。現在,匹克則是國際籃聯FIBA的亞太區戰略合作夥伴,從資源的投放看來,匹克方向正確.但需要開始佔領其他的主要運動.李寧選擇羽毛球、安踏選擇網球.市場上可以選擇的空間不多.匹克需要快速行動.不過,去年開始,NBA中國的成立,加速了藍球在中國的發展.匹克可謂踏上了順風車.有得必有失,以後的宣傳贊助費必定大增.

NBA中國主要負責NBA在中國、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業務。隸屬迪斯尼公司的ESPN公司、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聯想控股有限公司、李嘉誠基金會和招商局中國基金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共注資兩億五千三百萬美金,擁有NBA中國百分之十一的股份。NBA中國擁有在中國成立球隊、廣播以及商品推廣策劃的權利。 它的戰略是通過和國家體育總局及中國籃球協會合作,攜手推廣籃球運動,並在中國城鄉社區強調籃球運動所倡導的強體、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Business Model 很好定位清晰毛利率高銷售額快速上升加上所依托的行業在大力發展中.沒有理由不看好.唯一要小心的是,它的銷售是不是真的發生還是貨大量堆積在代理商中.畢竟,它的背景是福建幫,我對福建幫的信心不是很大.加上它剛上市不久.注碼一不宜太大.

時間關係,下次再談中海油服務和信義玻璃.

Monday, November 30, 2009

組合重組

最近非常忙,以致久久沒有時間寫網誌.利用這個星期天的上午,update一下最近組合的變化.

由杜拜引起的金融風暴第二波已經有很多人發表了意見,不在多講.奇怪的是,大部份的散戶投資者一點都不怕.風險承受能力相當高...?!

現在大家的風險承受能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市場資金充裕的大前提上.而大部份資金的來源為各國政府.一旦資金抽走,估值系統必定重新定義.最近金融市場出現一些變化,令我的想法有受改變,也促使我為組合重組.杜拜事件後,利用兩三天時間完成重組.

主要看法:
  • 政府在利用資產價格的上升為金融企業排毒,這是個互動的過程,從各國銀行需要提升資本充足比率來看,短期的鐘擺會向市場抽走體系內的部份資金.長期仍需排毒.
  • 本港的資產價格仍然”相對”的便宜.但是從越南政府將越南盾人為貶值、加息,從而達致改善國內出口的策略,其他出口國可以也會跟隨其後.畢竟,在這段時間內,人民幣一直沒有升過.如是,大一點的調整很可能會發生.
  • 以我的觀察,現在的市況是不同的版塊在輪流重新估值.風險大,機會也大.
組合:
  • 將部份和大市BETA相近(~1)的股票轉入REITs, 例如領匯.加大REITs的比重.以平衡市場向下調整的風險和心理壓力
  • 市場向上之勢不變,維持組合持股比率.另,將部份資金買入/加碼一些自已認為還是很有前景的公司.包括:信義玻璃/匹克體育/中海油田服務等.

Thursday, November 05, 2009

再買人民幣

以這半年來各國貨幣的升值幅度來看,很明顯,人民幣是盯著美金.為的是佔GDP1/3的出口.也是為了製造業的就業率.匯率的調整,明顯的是有重大戰略意思.不過,可憐的港幣被迫相對貶值,也造成如真資產價格高企不下的部份原因.如果你站在澳州投資者的角度看,港元資產相對還是便宜的.一日匯率沒有太大的變化,資產價格很難大跌.大升也不可能,因為他國幣值過高也影響他們的出口.以日本過例,他們財相在上任時居然提出以振興內需為其主要目標,可見一旦貨幣無可奈可的"被迫"升值,整個振興經濟戰略也需被人牽著鼻子走.

美國肯定的需要美元貶值(或其他國家貨幣升值)以增加出口的力度,尤其是新能源、高科技等領域.出口的對象首個目標當然是中國,其次是印度.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近日訪華也很直接的發達了他們的想法.日韓本身重工很出色,而且和美國有關公司合資合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不會是重點對象.以如今和其他國家的匯率比較,中國出口企業的競爭力肯定大為提升.在廣交會期間,我做了個小小的research,發現來自歐元地區的買家多了不少.印證了我部份的看法.一旦訂單企穩,就業率有回穩的現象,人民幣肯定會重新上升,一來以增加國家的購買力.尤其是"俾面"/交換接件式的購買,二來刺激內需-買多一點進口貨品.

雖然自己的現金人民幣部份已佔不少的比重,但是最近也積極將流入的部份現金流換成人民幣.方式仍是以定期和債券為主.一來等升值,二來可以有多點的回報.這部份的投資收益不能和股票/基金混為一談,只能和"不等使"的現金作比較.

Tuesday, August 25, 2009

中移動 Mobile Market

當大家都對中移動的業績"嘆息"時,甚麼將之classified 為公用收息股時.中移動的 Mobile Market 已經正式launched (www.mmarket.com) . 雖然Google的Android-based mobile和 Apple都有Apps store.但都只限於它們自己的OS. 而 Mobile Market則是 for multiple OS, 而且是由 carrier/operator而營運的 Apps store.



Mobile Market 可以說是中移動一條龍產業整合的核心部份.以其connect不同的終端設備.在3.5G/4G/4.5G...的世界裡手機的重要性將下降, 不同的終端設備都可能跑出.君不見今天連 Nokia都說要進入 Netbook 的市場 ("Nokia Plans to Enter the Market for Netbook" from New York Times);就可以說明如今手機 vendors的challenge是如何激烈.

以 Apps store 為例,~24%為免費的 applications, ~76%為收費的.以中移動公佈的分帳model,開發者(可以是公司或個人)可以佔銷售的70%,而中移動佔30%.以中移動的customer base 計算..如果這個 business model works,未來增長可以很大.

從 business development 角度來講,這個model也許成功,也許失敗.但是我欣賞的是中移動的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而且看好有 "中國特色的簡體中文apps".

今天真錢白銀再支持!!!

Tuesday, August 18, 2009

幾點思考...

最近剩市況回調, 加速整合自己的組合. 基本上仍然保持百份之四十的持股量. 不過, 加大了組合中防守性股份的比例以及入換入更多的指數基金. 買入指數基金不是放棄追求卓越, 而是最近的市場上下波幅可以很大, 心理壓力不少. 加上最近的工作量開始日漸繁重, 加大指數基金的比重可以有效平衡心理質素的不足. 當然, 在眾多指數基金中選擇適合自己的也很重要.
總結最近自己的看法:-
  • 對未來經濟仍然維持”滯脹"的看法
  • 很難相信經濟向上和通縮可以並存
  • 相信中國剌激市場的做法只能benefit某些行業, 但是邊際效益正急速下降, 加上工信部正在醞釀十個重點行業企業兼併重組方案,個別公司的前途變數增加,購入個別股份的風險增加
  • 這次世界經濟回暖還是應該開始於美國. 很可能以人為製造的通脹為起步,先吹起大家的信心,解決樓市和負債的大問題, 然後才慢慢逐個segment來解決問題. 以現在美國樓市的規模, 加上失業率高企和儲蓄率奇低, 很難相信可以在短期內起死回生.一旦信心"縮", 經濟動力也會跟著"縮". 所以不太相信會有"通縮".

Tuesday, July 07, 2009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需要了解珠三角未來的發展,正積極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初步發覺這個發展籃圖實在"偉大”.規劃之深度和廣度比起香港政府推出的六大產業大計好太多了.隨著區內基建(尤其鐵路和產業基地)的大量落成,大珠三角十年以後很大可能成為相當龐大的經濟圈.到時,香港的定位和生存的空間在那裡呢?那些產業有前影呢?值得深思.

香港政府提出的
六大優勢產業,包括教育、醫療、檢測及認證、環保、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我覺得當中只有醫療、檢測及認證有點優勢,其他的很難算得上優勢.再說,政府並沒有提及長遠發展戰略上的考慮是甚麼,六個產業之間的互補是甚麼,真的沒有說服力.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已經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以規劃2008-2020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政府在提出發展六大產業時似乎沒有將這一部份加以考慮,只是自己顧自己的在考慮問題,長遠來說肯定會被邊緣化.這次對香港政府,真的非常失望!!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osouthnews/jwxy/200807070028_155779.JPG
《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際軌道交通同城化規劃》(圖解)

Sunday, June 28, 2009

後市判斷

最近市場氣氛奇怪,大市也很奇怪.在道理上講,現在即使是資金泛濫,也不應該升到這個地步.不過,既然已升了,也就說明大市在傳達一些信息給我們.

我的判斷是滯脹,而個人投資組合也會以滯脹為主軸進行調整.

分佈方面調整如下:40%股票,25%人民幣(債券,大陸定期),10%黃金,25%現金

另外,需留意的是原材價格急升,各”外幣”在過去幾個月也都一起急升.這兩方面對企業盈利的影響很大,尤其在分析國內的裝備製造業(進口外國機械或出口產品/服務的)時更加要考慮進去.

Thursday, June 04, 2009

工會勢力抬頭

今天是六四事件20週年.關於六四的討論,坊間已經很多,不再多講.想講的是,公道自在人心”.歷史”必然會給予一個比較公正的評論(坊間不同來源的報導/影像很多 ,不用擔心日本教科書事件再次上演),沒有必要太”勞氣”.相反,今天林行止先生在信報的觀點值得推廣.

最近公幹去了一趟德國法蘭克福,有一個現象值得細味.就是-工會力量的復甦





這次只去了一個星期,不過就”遇到”兩次工會的示範.是不是太密了呢?隨著失業率上升,工會力量的力量必然大增.要求的必然多,企業首當其衝.一方面,企業要廋身/改善生產效率,一方面要為工會的要求付鈔.結果是自然是盈利減少,導致股價升不上去.

工會是保障工人就業的重要工具,也是唯一政客們都不敢得罪的團體.這裡說的是歐美的情況.但,對於估中國經濟約30%的出口企業們(尤其甚為依賴歐美企業那些),真是影響不大嗎?

加上通貨膨脹(預期)重來,利率估計會回升,負債重的公司的股票可免則免.

Friday, May 15, 2009

牛熊之爭時的幾點思考

當此牛熊之爭,在買中國股票時,有幾方面值得大家多加思索...
  • 中國的出口,從2001年的20%上升到2008年的40%.單以固定資產保持經濟增長,可以維持多久?重要的是,在國家各項收入大幅下降時,國家救市資金從何來?再減少存款準備金?發債?另外,在”策略股東”的減持潮下,需要用些錢接貨吧?(自己接或通過其他企業接)錢從何來?
  • 羅奇估計固定資產投資在中國GDP中所佔的比例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40%。固定資產投資還有多少上升的空間?如果再增加,會不會像以前的日本,造成大量浪費?(有些高速公路起了又拆)其他sectors又如何?
  • 上週中移動因應國家稅局要求需要收取股東股息的稅,是另一個警號.國家需要增加收入以維持各項剌激經濟增長的packages. 據財政參考報的報導,財政部稱“全年財政收支形勢嚴峻”.2009年政府對全國財政收入的預算是66230億元,比上年增長8%,稅收收入的增長幅度也近似這一水平。但據國家稅務總局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入庫稅款僅為14064億元(不含關稅、船舶噸稅、契稅和耕地佔用稅,未扣減出口退稅),比去年同期下降6.9 %。為確保2009年稅收增長預期目標的實現,國家稅務總局近日亦發出文件,要求各級稅務機關要加強稅種徵管,促進堵漏增收。企業交稅的金額預計會上升,必損及利潤,這方面的影響必反映到股價上面.

Wednesday, May 13, 2009

牛市重臨?

這一陣子到處走, 北京回來以後又去了上海,前天才從廣州回來.終於可以"坐定定",回顧這一陣子的投資市場氣氛.

由四萬億帶動的”中國最先進入牛市論”,加上美國修改會計制度,以及銀行壓力測試為大市注入無窮生機.指數在短短兩三個星期內大幅升了近6000點,是不是有點誇張呢?Anyway, 我也受不住引誘在高位買了一些股票.因為這個牛市一期論真的疑幻疑真,必須買入一些股票(even在短期高位)作為心理上的平衡.

回到基平問題,甚麼是牛市呢?牛市=股市上升?好像是對的,但是股市上升只是牛市的表象.應該不是牛市的定義.牛市應該是經濟有一個好的growing model,在這個model裡,大部份企業都有很好的盈利,而個model已經引成一個momentum, 推動各企業賺更多的錢,which導致大部份人有工做(失業率下降),個人收入上升,消費增加,再推動企業投資,stimulate 經濟增長,形成良好的循環.

前一階段的growing model是源於美國的金融改革,加上格林斯潘為市場注入大量資金並維持低息率,容許銀行以大倍數的摃桿為市場提供大量金融產品,引致世界各地資金泛濫而引發的牛市.

Growing model 沒有好壞之分,這次引發牛市的gorwing model又是甚麼?暫時看不通.難到真的一招”信者得救”+”大家來幫我結帳”(大量發債)就可以起死回生?如是,這世界真的非常可惡.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中國核電發展 - 中國重大裝備製造業的春天

剛從北京公幹回來,雖然十分疲累,但收獲非常豐富.在北京的一個星期,除了不停的開會以外,也參與了第八屆中國國際核電工業展覽會一次過了解3大核電集團(中核,廣核以及國家核電),3大發電集團(華能,大唐以及中國電力投資)以及3大電力裝備公司(東方電氣,上海電氣以及哈爾濱動力)的最新發展. 隨著中國出口的下滑,製造業的用電明顯下跌.電廠對火電設備的投資估計會下滑不少,但是隨著中央繼續推進「上大壓小」的產業政策(2008年計劃關停13,000兆瓦小機組),為各電力裝備公司提供不少訂單,可以對抗電廠訂單的下滑.長遠來講,隨著國家加大新能源的投資,尤其是核電方面,各電力裝備公司的銷售分析將產生很大的變化.

一個核電廠的Project(一台)大約為120億左右,而每年的capacity可以達到5-6台.所以每年估1大約有700億左右的商機.對於國內的裝備製造機
潛在的商機的確不少.可惜的是,在研究國內3大電力裝備公司時,發現它們在核電方面的銷售額遠遠落後於火電,水電,甚至於風電.雖然,它們都加大在核電方面的投入,相關銷售額大幅提升.但其佔總營業額的份額仍然比較低.在分析上,很難分析其能否分散火電的風險及得益於經濟的好轉.不過,我估計在未來一兩年內,核電所佔這三家電力裝備公司的總銷售分額必定大幅提升.以東方電氣為例,08年上半年的核電訂單已佔其總訂單33%.上海電氣的廣東陽江核電常規島項目已為它取得53.3億的合約.現在是時候研究跟蹤核電設備的佈局,以捕捉未來幾年的升浪.
  • 哈爾濱動力(1133)有相當一部份的出口訂單,但這部份的毛利率受制於人民幣的強勢.
  • 東方電氣(1072)相比哈動技術差不多,但幾乎所有訂單都在國內.是三家中得到最多扶持的企業.
  • 上海電氣(2727)是三家中核電銷售規模最大的一家.估計約佔10%左右.隨著冶鑄項目將於今年年底達綱,將有助改善發電設備的毛利率.另外,上電的另外兩個版塊 -環保和軌道交通業務(佔15%左右)也正是國家政策/資金支持的行業.不過,上電於這兩個領域的毛利率分別只有4%和2%左右.有待改善.
上電的問題是毛利率相比其他兩家為低.發電設備也只有10%左右.東電在火電已達16%,風電也有近15%的毛利率.而哈動在火電的毛利率也有16.5%,水電為20%,不過佔其總營業額百分之10的電站工程服務只有不足1%.應該是在補貼其設備方面的銷售.因為一般來講,服務的毛利率應該是最高的.

業務分佈(約數)
  • 哈動 (火:77%;水:6%;電站工程服務:10%)
  • 東電 (火:77%;水:9.5%;風:12%)
  • 上電 (發電設備:55%;機電(電梯+機床):24%;重工:8%;軌道交通:10%;環保設備:6%)
負債比率(約數)
  • 上電:10%
  • 哈動:81%
  • 東方:98%
以牌面看來,年內上電是3家中最佳的選擇,毛利率低是其隱憂.哈動的問題是負債太高、水電設備工期比較長、電站工程服務毛利率更是可悲的低.東電則是黑馬,因其為四川地震的受害者,中央政策性的訂單會相對的傾斜.加上,本身總體毛利率不差,風電又進入規模生產,毛利率和銷售可以更進一步進升.唯一隱憂是其相當高的負債比率.即使減去收購東方汽輪的部份,也有近88%.不過,只要中央對四川受害企業的"悲情感情"仍在,大體上應該不會出太大的問題.久了,很難講.

最後,我會策略性的買入上電和東電.


以下是在展覽會上拍的一些圖片.


^上海電氣


^中電投的其中一個Project


^中核集團,中國核電行業的大哥大


^中電投的booth


^HITACHI-GE的ABWR第三代反應堆


^ EPR的模型


^ 終於見到"傅說中"的AP-1000模型


^中國核電新勢力 - 俄羅斯的ROSATOM


^EPR的大佬 - AREVA


^ 英國EDF Energy 長期深耕國內核電市場

Wednesday, March 04, 2009

匯豐供股... 供或不供?

在決定前, 重溫一次Peter Lynch 的 One Up on Wall Street, 理清了一些思路.

金融市場在日後的business model必定和現在的大為不同. 盈利模式也會相對調整. 以前匯豐銀行的"市場專利" - 利用goodwill以便宜的方法收購其他金融資產以達到快速成長的模式也很難重現. 我相信即使以後在經濟好轉的時期也很難實現.

加上, 最近管理層的進退失據. 很難相信匯豐可以被重新定位為"高增長/增長股". 因此, 決定如下

- 維持手上的匯豐銀行股份
- 不參加供股
- 將供股所需資金買入盈富基金(雖然盈富基金必須強制性參與供股, 但只佔15%左右.. ok) 或恆生H股ETF

我相信以3-5年的時間來看, 盈富基金的回報應該比匯豐好. 而且, 如果市場繼續轉壞, 買盈富基金的防守性會比匯豐好很多.

其實供不供, 倒像是opportunity cost的問題多一點~

Wednesday, February 25, 2009

中國的兩個錢袋 (國家 + 國企)

中國的經濟策略和政治策略從來都是在"收"/"放"之間游走. 因為國家太大了, 加上"上有國策, 下有政策"所以不是太鬆, 就是太緊. 從來沒有剛剛好的.

國家需要錢 -> 從民間拿

例如之前的暴利稅, 國企上市 (大股東套現; 牛市時容許投資股市賺錢再收稅), ...etc

民間需要錢 -> 從國家拿

例如出口退稅, 現在的"鼓勵"銀行借貸, 4萬億 (估計部份發國債 or 地方債支付)..etc

.........因此, 現在是國家為人民"出力"的時候. 但是最近A股的升市反映了部份企業仍然有短炒的心態, 莫非"生意淡薄, 不如賭博"? Who knows? 根據"收"/"放"理論, 在政策上必然會收緊一下, 因此相信A股會再次調整.

這也是對的, 要不然借錢給企業/個人炒股對失業率一點幫助都沒有, 加上又不是在牛市, 這不是要銀行"去死"嗎? 不過現在的中國的銀行是"君要臣死, 臣不能不死"... 唉. 有得必有失.

Sunday, February 01, 2009

新年有感而發!!

今天是年初七(人日),一般習慣是乘新年定下一年計劃。今年却意外的沒有特別的計劃,只有幾個字勉勵自己。
  • 當你盡力做好一件事,只要你不比別人蠢,通常做得到。
希望明年回望,可以給自己一個好的交持。

Sunday, January 18, 2009

匯豐浩劫?

當不少former ibanks, 甚至所謂的評級機構都紛紛走出來"唱衰"匯豐. 作為匯豐的散戶股東的我應該如何自處?

  • 他們所講的理由和他們本身的情況一樣, 如果匯豐只值3x, 5x元, 他們本身的股價應值多少? 他們當中情況比匯豐差的比比皆是. "唱衰"只會令他們股價更"殘", 值得嗎?
  • former ibanks中, 很多變身成為商業銀行. 無形中...匯豐成為他們最大的competitor. 現在"做"匯豐是最佳的時候!!
  • 最重要的一點, 現在美國對於沽空有很大的限制, 但在香港却沒有. 會不會有人在"唱衰"的時候, 並同時沽空匯豐以獲利?
所以, 如果手上的環球銀行股不多的話, 應該買入而不應賣出.

Saturday, January 10, 2009

2009年的觀望

我們正在處於一個高度不確定的年代 - 匯率不確定, 融資成本不確定, 營商的各項成本不確定...etc.

如果你是企業的老板, 你想的是甚麼? 那些資料可以幫你決定08年的佈局? 香港大部份企業的表現都和中國的經濟掛鉤, 中國的經濟面和政策面的變化有那些? 歷史是重複自己的, 可以借鑒的歷史有那些? 如何解讀?
  • 比較一下今天中國經濟的結構和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結構,現在出口占GDP的比重是那時的2倍,從20%上升到了40% 。
  • 關於中國的“4萬億”財政刺激計劃,其中有四分之三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只有四分之一與消費有關 。
  • 2009年中國政府會發行5000億元的國債,如果與2008年的1800億元國債相比,則增加了3200億元。
  • 在中國,一般的支出是中央和地方分攤。 地方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 1)買地 2)企業稅收。但是現在房地產市場的狀況給了地方政府很大的財政壓力,他們也很難有財力去進行激進的財政支出。
  • 美國的消費佔GDP比重去年達到了72%,現在降到了71%。 美國消費在14年中平均以3.5%-4%的速度在增長,一度是推動經濟復甦的重要拉動力 。
  • 政府現在接管銀行、保險公司、也許未來還會接手汽車 業,接下來是哪個,誰知道呢。這種行為改變了經濟模式,改變了遊戲規則,改變了激勵機制,還改變了美國經濟的創造力。
  • 民工提早回鄉、回鄉民工大量增加。 這些回鄉客不是身無長物的低等工人,不是由老闆提供食宿那類。不富有,但有家當,其中不少看來是成家立室了的。看來,中國的經濟結構開始轉變,可以看為經濟轉型,但與北京意圖的轉型剛好相反,不妙也。
  • 中 國經濟轉型嘅最大阻力,是中國現今仍然國富民窮。反觀日本1950至80年日本人工資增長速度較美國快70%,中國由1978至2007年工資 增長速度只較美國快4%! 2007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加上農村居民現金收入只佔GDP 23.6%。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13786元人民幣,農村居民人均收入4140元人民幣。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政策嘅受惠者係企業家同國家(稅收大增及國 企股市值大增),勞動人民收益升幅並唔大。如要進入內需帶動型經濟,必須將依家嘅國富民窮情況扭轉為國窮民富,例如全面降低稅收、提供社會福利、努力還富 於民,不然內需型經濟無法喺中國境內出現。
  • 在中國的出口中,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佔大約三分之二。即使不考慮轉口貿易,2007年中國對北美、歐洲和日本的出口占比高達59.5%。今年前十個月,這一比重已經降為56.6%。
  • 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國際貿易暴跌是一個主要原因。今天是大手推廣國際貿易的時候。取消關稅是一個方法:選擇某國取消中國貨的進口稅,中國就取消某國貨的進口稅。
  • 農民的收入,從二○○○到二○○七,每年增長達百分之二十。繼續下去,加上農產品之價再升,大約十年後農民的生活水平會與城市的中等人家看齊——平均不會看齊,但農家的平均與城市的中層會。
  • 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出口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躍居到第二位。或許這一比例還會繼續提高,但提高的步伐必將受到限制。
  • 中 國經濟快速下滑的原因: 首先,在供給增速滑落的同時,價格指數亦同比大幅下行,表明需求下降快於供給下降。其次,最近出口增長的急跌又一次構成了工業增長的瓶頸。導致出口增長下 滑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人民幣升值,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平衡貿易,使得人民 幣計價的出口增長從2007年開始穩步下降;二是平衡貿易的努力突遭外部經濟放慢的拖累,出現了疊加效應,以人民幣計價的出口增長從2007年的平均 20%左右,跌至今年10月前的10%左右,但到了11月更出現了9.7%的負增長,也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罕見的。第三,內需放慢與外需的疊加效應也非常 明顯,這是中國經濟調整與外部經濟調整重合的結果。在到目前為止的出口放慢中,重工業產品出口仍然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增長,但是,10月重工業增加值的放慢 速度卻首次超過了輕工業。第四,工業增加值的大幅度放慢的另外一個可能性是企業消化庫存的結果。 2007年下半年,工業品出廠價格(PPI)不斷上漲,下游企業為避免投入品價格進一步上漲風險,大量購入主要原材料及中間品。當PPI下行,企業開始快 速出清和消化庫存,同時減少生產,帶動PPI和工業增加值的下滑。第五、去年下半年開始的貨幣政策從緊提前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瘦身,減少了對上游產品的 需求,但對大型企業或國有企業投資的影響相對較小,這 一反差或許也拉大了重工業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距,導致重工業增加值的快速下滑。但是,今年上半年一些企業就開始歇業或倒閉的調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 健康的,否則,下游企業下半年面臨的調整可能將更加激烈。另外,在工業生產中,非國有企業比重的增加也是工業生產快速調整的原因之一,這些企業對市場和經 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更加敏感,調整的步伐也快於國有企業。
  • 以《貨幣戰爭》一書成名嘅經濟學家宋鴻兵喺《證券日報》發表文章,估計金融危機 第二波響2009年3月出現。參考1929至32年大蕭條,當政府 救市策略失敗後,便出現第二波衝擊,其破壞力較第一波更大。估計今年10月至明年2月係緩衝期,當人們發現政府嘅救市策略解決不了問題,第二波便出現。佢 認為,美國房價至今已下跌30%,約二百一十五萬棟房屋被銀行沒收並進行拍賣,美國人開始顯著減少消費。宋鴻兵認為,美國經濟喺2012年前好難復甦,而 金融危機正向債市擴散。
  • 美元在2009年將重現熊態。美聯儲已經將短期利率降至零,並買入債券,壓低長期利率。由於無法影響收益率曲線,市場只能賣出美元,逃離低利率陷阱。
2009年的投資策略還是以30%資金入市。由於入市遲, 家庭組合可以加碼至40-50%。另外, 是時間重新全方位的檢視自己,為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做好準備。

**以上資料整合自信報曹仁超/財經謝國忠和沈明高/張五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