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01, 2015

海爾電器:互聯網思維,靜靜起革命

大家對海爾的印象大多仍然停留在是白色家電,即洗衣機、冷氣機.、雪櫃等傳統家電的製造商。但是,如今的海爾已經不單單是傳統家電的製造商,更加收購日本AQUA Coton手持洗手機,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甚至藉著家電的優勢,建立了全國其中一個最大的,在二三四線城市的物流配送網:日日順。

幾年前董事長張端敏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在傳統製造業走出一條可持續增長的路:一手製造業,一手配送物流。製造業的規模不可能無止境地增大,利潤也不可能長期靠規模的成長而增長。因此掌握用戶需求、創造個性化產品、提升利潤才是長久之計。另一方面,當一二線市場飽和的時候,三四線市場變成增長點,但如何從對手中突破?如果單單從事建物流、配送網的話,其他在物流行業更成熟的對手比海爾更有優勢。海爾的主打產品是洗衣機/冷氣機.類產品,在白色家電裡算是巨型的電器,除了送貨之外,安裝服務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海爾選擇從這方面入手,建立在二三四線城市具備配送大型家電,並可提供服務的物流網。不單只成功利用自己在巨型家電的優勢,而且加強了對市場信息的掌握,一舉兩得。「家電」+「物流」,兩者在傳統的理解都是資金投入重的行業,回本期長,而且利潤低,一點都不sexy。不過,自從阿里巴巴一個投資決定,將海爾的發展路線曝露在閃光燈下。

兩年前當大部份人都只視海爾愛的日日順物流為一張觸及三四線城市的物流網而已的時候,馬雲決定以22億入股海爾日日順的的消息就等於一盞明燈,照亮了海爾計劃的互聯網之路。這張網不單對想進入三四線城市的品牌很具吸引力,而且還是一張可以收集情報,面對用戶,提供服務的「智能網」。為甚麼這樣說?海爾這張物流配送網開宗明義不單只供自已享用,而是打造物流配送大平臺,歡迎其他品牌也使用日日順物流網的服務,希望的是從中更準確的掌握二三四線城市客戶的所在和需求。背後的邏輯是當越來越多人使用它的物流服務時,規模效應除了令到利潤快速增長外,所掌握的客戶和他們的需求,也能為製造業務作出貢獻。

另外,海爾一直力推互聯網和智慧家庭概念,它去年推出的U+智慧生活平台(包括U+智慧家庭互聯平台、U+雲服務平台以及U+大數據分析平台),讓用戶實現與所有智能家居終端的互聯互通,家裡的各類家電、燈光、窗簾以及安防等家居設備均可實現跨品牌、跨產品的互聯互通。這項服務需要在產品整合、用戶需求方面有非常強大的協調能力。雖然現在銷售量還很少,但不失為一個為製造業業務增值的正確方向。其實在利用互聯網打造個性化產品才是海爾最具潛力的發展方向。和小米一樣,海爾開始利用互聯網收集用戶對產品的要求,為他們製造出符合他們的產品。2014年海爾的瀋陽冰箱工廠(雪櫃)作為首個智慧互聯工廠的形式正式上線,為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而提供產品定制服務。近期和天貓商城的合作,更藉著對用家需求的分析(例如女仔希望雪櫃可以是“萌萌噠”,男仔希望雪櫃可以放得下最大桶的可樂瓶子等),促成了最萌雪櫃”小鹿冰箱”的誕生。這類產品不但利潤高、沒有存貨壓力,一旦形成規模生產,將大大提升海爾製造業業務的盈力能力。

不但如此,在利用互聯網上,海爾也有不少創新。例如不單靠建物流站、擴展車隊來發展業務,海爾還會靈活運用民間資源,推出「微小車」服務。加盟者提供車輛,海爾為車上裝上GPS系統、POS機等、定制平板電腦等設備,讓車上的系統和後臺資料庫連接,既能在短時候內完成貨物的配送(在客人下單的時候,貨已經在送貨地址附近的微小車上),還能現場為客戶展示海爾的各種服務。如果將收集的數據加以整理,加上「大數據」的運用,這張物流配送網可提供的「智能」服務將有無限可能性。

海爾電器(1169)的業績分析:


A股的青島海爾(600690.SH)主要包括海爾的製造業部份,而港股的海爾電器(1169)則包括部份製造業業務和日日順(也即年報所稱的渠道綜合服務業務)。在投資價值上,各有優勢。雖然青島海爾估值比較便宜(可能是因為屬於製造業的關係),但這半年來錄得不少升幅,尤其在央視報導過之後,頗有”互聯網+”和"工業4.0"的概念,前景不錯。反觀海爾電器,自從阿里巴巴入股日日順急升後,估值一直高企,相信大家對它的期望相對的高。我自己之前在HK$18左右買了一些貨,對它有一定的期望。
  • 海爾電器的業務分三大塊: 洗衣機業務、熱水器業務和渠道綜合服務業務。分別佔銷售額的18%、5.6%和76%。這比例和去年比較沒有甚麼變化。
  • 銷售售變化: 洗衣機業務增長4.5%,熱水器業務增長4.3%,而渠道綜合服務業務增長8.1%。
  • 洗衣機業務、熱水器業務和渠道綜合服務業務佔利潤的比例為43%、17%和40%。和去年比較分別-3.9%、-1.7%和+5.4%。
  • 利潤方面: 洗衣機業務增加9%;熱水器業務增加11.4%;渠道綜合服務業務增加19.5%。

雖然整體而言表面看來沒有太大驚喜,但純利包括製造業部份在如此經濟環境下仍然可以上升兩成,成績相當不錯。細心觀察,渠道綜合服務業務的毛利非常低,但是規模效應初現,以目前的速度,明年利潤增長速度應可遠超今年。可喜的是製造業部份,銷量和利潤方面都有不俗的增長,似乎不但過渡了行業產量過剩的難關,在提升利潤方面也找到辦法。自公佈業績後,股價沒有太大的升幅,部份原因可能現價並不算低(我認為合理)吧。以傳統製造業的估值看,股價偏高;以互聯網概念股看,毛利偏低,而且規模也沒有爆炸性的增長,估值不可能太高。不過,隨著業務發展,我相信渠道綜合服務業務的利潤增長具有高速成長的潛力,因此我會乘調整的時候再買些。